片 名: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主 題:學術知識與生命體驗、信任與利用、生命成長。
導 演: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
演 員:麥特.戴蒙 (Matt Damon)、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片 長:127分鐘
出品年代:1997年
得獎記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與原著劇本獎、金球獎最佳編劇獎
劇情簡介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吞嚥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旋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專業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衝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影片評析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出自劇中主要演員麥特.戴蒙(飾演威爾)與班.艾佛列克(飾演查克)二人之手;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麥特與班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行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以人物做為因果關係的中心。因此,《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嚐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係。此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透過破解藍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葉方程式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為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舖陳,威爾生動地展露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嚐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嚥下最後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並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願意加入。」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而啃噬他對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伙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交纏衝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負嘲弄的心態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破解數學難題,洞悉國家情報工作的冷血無人性,甚至難耐「數學之神」的無能解題;但是,另一方卻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絕女友史凱蘭的真情付出,害怕別人離棄自己之前便先行拋棄別人,不敢嚐試與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係。電影多次出現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裡,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複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便是嚐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爾在面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衝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且「跟著心走」,放棄藍勃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復合。
《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眾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首先,在麥特和班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劇本裡,隱隱流洩出「天才崇拜」的情結。劇中人物的思緒隨著天才威爾情緒起伏在擺盪,因為他擁有我們一般凡人所沒有的「天賦」,背負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須去實現而不應被埋沒。誠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後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麼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鐘,因為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麼走了。」果然,威爾走了,另創新的天地。但是,卻留下像摩根這樣的「智障」,經常面臨「管理階層重組」而失業,生理衝動時,只能躲在好友媽媽房間內看A片並打手槍;亦留下像查克這樣重感情但學歷不高,只能認命地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數像湯姆這樣「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靜默地為大師工作,並帶有一絲欣羡與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爾盡情發揮。如此一來,每個人還是會從「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看到別人屈尊難堪的眼神,即使是菲爾德獎牌的得主。因為,尚恩遺留二個問題未問威爾,這卻是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的問題:我是誰?人生歸宿為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夠的。此外,在這充滿「達爾文氣味」的競爭社會裡,「It is not enough for us like Lambeau(藍勃) to spend time hunting our good Wills(威爾),We need people like Sean (尚恩)to extend our own good will to people like Morgan(摩根) and Chuckie(查克)。」那才是真正勵志感人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思考主題
威爾在哈佛酒吧質問哈佛學生克拉克「只知重覆課本作者的觀點,而沒有自己個人的看法」,以及尚恩在河邊質詰責威爾「徒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卻無情感涉入的親身體驗」,對於做為老師和學生的我們有何提醒?
藍勃與尚恩對待威爾的情感方式與前途看法,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為何?藍勃致力學術成就與尚恩重視情感互動在二人的學院生涯所帶來的「得與失」為何?
德國哲學家康德 (I. Kant)曾言:為促進真實人性及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提昇,人的發展成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德國社會學家哈伯瑪斯 (J. Habermas)亦言:一個孩子只有在其學習到如何在社會性生活世界 (social lifeworld)中定位時,他才能成為一個「人」。藍勃的「理性訓練」與尚恩的「感性主導」對於威爾作為人的「發展」與「定位」有何幫助與欠缺?
片首哈佛學生克拉克對威爾質問的反脣相譏,以及片尾好友查克對威爾生活空想的好言勸說,共同反映了何種價值觀?這與藍勃教授因威爾天賦而夜晚無法安然入眠的心態有何差異?基督教的「人觀」對前述看法有何調校功效?
引用 作者:劉鎮歐
http://210.60.194.100/life2000/lesson/3/36/364/364_881018.htm
主 題:學術知識與生命體驗、信任與利用、生命成長。
導 演: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
演 員:麥特.戴蒙 (Matt Damon)、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片 長:127分鐘
出品年代:1997年
得獎記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與原著劇本獎、金球獎最佳編劇獎
劇情簡介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吞嚥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旋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專業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衝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影片評析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出自劇中主要演員麥特.戴蒙(飾演威爾)與班.艾佛列克(飾演查克)二人之手;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麥特與班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行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以人物做為因果關係的中心。因此,《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嚐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係。此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透過破解藍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葉方程式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為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舖陳,威爾生動地展露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嚐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嚥下最後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並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願意加入。」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而啃噬他對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伙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交纏衝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負嘲弄的心態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破解數學難題,洞悉國家情報工作的冷血無人性,甚至難耐「數學之神」的無能解題;但是,另一方卻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絕女友史凱蘭的真情付出,害怕別人離棄自己之前便先行拋棄別人,不敢嚐試與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係。電影多次出現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裡,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複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便是嚐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爾在面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衝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且「跟著心走」,放棄藍勃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復合。
《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眾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首先,在麥特和班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劇本裡,隱隱流洩出「天才崇拜」的情結。劇中人物的思緒隨著天才威爾情緒起伏在擺盪,因為他擁有我們一般凡人所沒有的「天賦」,背負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須去實現而不應被埋沒。誠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後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麼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鐘,因為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麼走了。」果然,威爾走了,另創新的天地。但是,卻留下像摩根這樣的「智障」,經常面臨「管理階層重組」而失業,生理衝動時,只能躲在好友媽媽房間內看A片並打手槍;亦留下像查克這樣重感情但學歷不高,只能認命地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數像湯姆這樣「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靜默地為大師工作,並帶有一絲欣羡與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爾盡情發揮。如此一來,每個人還是會從「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看到別人屈尊難堪的眼神,即使是菲爾德獎牌的得主。因為,尚恩遺留二個問題未問威爾,這卻是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的問題:我是誰?人生歸宿為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夠的。此外,在這充滿「達爾文氣味」的競爭社會裡,「It is not enough for us like Lambeau(藍勃) to spend time hunting our good Wills(威爾),We need people like Sean (尚恩)to extend our own good will to people like Morgan(摩根) and Chuckie(查克)。」那才是真正勵志感人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思考主題
威爾在哈佛酒吧質問哈佛學生克拉克「只知重覆課本作者的觀點,而沒有自己個人的看法」,以及尚恩在河邊質詰責威爾「徒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卻無情感涉入的親身體驗」,對於做為老師和學生的我們有何提醒?
藍勃與尚恩對待威爾的情感方式與前途看法,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為何?藍勃致力學術成就與尚恩重視情感互動在二人的學院生涯所帶來的「得與失」為何?
德國哲學家康德 (I. Kant)曾言:為促進真實人性及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提昇,人的發展成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德國社會學家哈伯瑪斯 (J. Habermas)亦言:一個孩子只有在其學習到如何在社會性生活世界 (social lifeworld)中定位時,他才能成為一個「人」。藍勃的「理性訓練」與尚恩的「感性主導」對於威爾作為人的「發展」與「定位」有何幫助與欠缺?
片首哈佛學生克拉克對威爾質問的反脣相譏,以及片尾好友查克對威爾生活空想的好言勸說,共同反映了何種價值觀?這與藍勃教授因威爾天賦而夜晚無法安然入眠的心態有何差異?基督教的「人觀」對前述看法有何調校功效?
引用 作者:劉鎮歐
http://210.60.194.100/life2000/lesson/3/36/364/364_881018.ht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